峄县三公祠
邵明思
山东省枣庄市以峄城区古邵镇为中心的枣南地区,在明清两代隶属兖州府峄县。
峄县运河古渡的万年闸北侧,有个三公祠建筑群,祠堂里供奉明代官员舒应龙、刘东星、李化龙的塑像,号称“三公”。他们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,为什么享受民间香火和世代民众的顶礼膜拜呢?因为三公为国为民办实事,办成了神仙办不成的好事,所以在人民的心目中,三公不是神仙而胜似神仙。
明代万历年之前,峄县境内没有运河。从微山湖口韩庄镇到台儿庄古城,是一条近百里长蛇形的盆地,到处是盘根万年的茅草荒,是坑坑洼洼的蛙子汪,素称“鲁南四湖流域洪水走廊”。每遇黄河决口,洪水泛滥,枣南一带是首当其冲的重灾区。这一方民众受尽水灾之苦,谈水色变。农民的汗珠子落地摔八瓣,辛辛苦苦的耕种锄田,好不容易盼得庄稼成熟,丰收在望,眼看着粮食来到嘴头上了,突遇一场洪水全都泡汤。枣南农民吃不饱,穿不暧,挖来野菜连根煮,砍回鲜柴带叶烧一一是贫苦家庭真实的生活写照。
《明史》记载:“明中叶,雨潦大作,黄河大决口,洪水冲淤汶上、吕梁、徐沛运道,漕船阻滞”。原从徐州至下邳200里的运河河道被泥水淤为平地。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总理河道的专家型官员舒应龙奉命开展治理工程。舒应龙鉴于徐邳段运河己废,根据地理形势和水流走向的特征,他因地制宜,大胆提出运河改道的工程方案,获得朝廷允准。舒应龙在微山湖口经韩庄、万年庄、台儿庄至下邳直河口开挖新河。在峄县珈河的河道上加深加宽,东西200里全线贯通,与京杭大运河接漕。舒应龙率10万民工奋战4年,峄县段运河能够行船。1599年,钦令都御史刘东星相继扩建运河。刘东星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宽河漕,扭弯取直河道,为了控制水流量,便于行船,又在巨梁桥建石闸,在德胜、万年、万家庄建3个草闸。刘东星平时生活朴素,简省节约,“敝衣疏食”。扩建珈运河,最初计划用钱120万,当工程完成十分之三时,仅用钱7万。他吃往都在工地,和民工同甘共苦,因操心过度,积劳成疾,染重病在身,便请求离职休息。但是,皇帝屡次下旨慰问而挽留,还为他特建花园亭台,让他安心休养。刘东星带病操劳,最后在治理河道的工地上以身殉职。1604年,都御史李化龙任河道总理,继续舒应龙、刘东东星未竟工程。李化龙重点对珈运河的河道复加拓展,建坝修堤,置邮点,设兵站等一系列的浩大工程。继而,遵循刘东星建草闸的成熟经验,建成了比较正规的“峄县运河八闸”,即韩庄闸、德胜闸、巨梁桥闸、万年闸、丁庙闸、顿庄闸、侯迁闸、台儿庄闸。接着,又在峄县八闸的各闸外围开挖月河圈,整体工程配套成龙。《峄县志》记载:万历三十二年(1604年),从珈运河经过的官方运粮船达7700余艘。在千帆竞发,百舸争流的喧嚣中,纤夫的劳动号子与棚歌渔火,动静交织,昼夜不息。
舒应龙、刘东星、李化龙;“二龙一星”接力奋斗,十万民工、挑夫出大力,流大汗拚搏12年,从韩庄镇至邳州段运河二百六十里,既可航船运输,又可灌溉农田,化水害为水利,基本上避免了洪灾。
三公的功德,载入史籍,后世敬仰。
舒应龙,字时见,旌德四都人,十八岁中进士,主要职务任贵州巡抚,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,兵部尚书,协理京营戎政等。因总理河道有功,加封太子太保。
刘东星,字子明,直隶州沁水县人,进士出身,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,湖广右布政史、吏部右侍郎、工部尚书等。在“立法平粜、解救灾民”成绩显著,在开河围湖、修筑桥梁等重要工程中“鞠躬尽瘁”,最后累死在治水工地上。
李化龙,字于田,长垣人,文武全才;登进士,年刚二十岁授职嵩县知县,县中大治,升任南京工部主事,提拔为右佥都御史,继任巡察辽东,总督湖广、川、贵军务兼四川巡抚、兵部尚书等。“开通黄河之功,对漕运渠道永远有利”。
清乾隆二十九年(1763)年,山东总督杨锡绂治理运河,驻点万年闸。他体贴民情,顺应民心,带头捐献俸银,并号令下属官员及船家、富商集资,兴建“三公祠”,以纪念功臣。
民间传说,黄河决口,洪水漫延,枣南地区沦为数以百计的一片片小湖泊;所以,农民下田干活都说“下湖干活”,直到而今仍然这么说。最有讽刺意义的是三公祠建筑在龙王庙的遗址上。据说,老百姓信奉神龙治水的教条,兴建龙王庙。不料想一场洪水把龙王庙冲得荡然无存,只存下“大水冲了龙王庙,一家人不认一家人”的调侃歇后语。所以,运河人家不信龙神信三公,在龙王庙的废墟上改建三公祠。
三公祠,是以三层堂楼为中心,供奉三公的塑像。是一处有门楼、腰楼、廊房的串楼及婉转九曲的几十间瓦房星罗棋布,类似迷宫的建筑群。苍松翠柏、国槐、榕花、垂柳掩映其中。三公祠座落于万年闸北的河堤上。后人为纪念杨锡绂,又在三公祠西建“杨公祠”,并配建关帝庙、大王庙。两祠的东西跨度为440米,南北宽180米,占地面积7.9公顷。三公祠既是船家、商人,善男信女祈求平安,烧香礼拜的祠堂,又是督河官员、护航驻军、管闸官员、挑夫人等办理公务的行政机构所在地。也是陆地上快马交接,传递公文与信息的(万年驿)驿站。三公祠是融缅怀先贤,供奉香火,观赏风光,办公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场地。
新中国成立后重新治理大运河,开挖伊家河,创建胜利渠及一支沟、二支沟等6条支渠,枣南水乡,呈现一片绿洲。
昔日的三公祠,历经百年沧桑,久己消失,只留下民间记忆。进入新世纪,地方政府大兴土木,重建三公祠。
三公祠是大运河文化序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3000里大运河航道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三公治运的敬业精神,历久弥新,坚定枣南人民艰苦奋斗的文化自信,在新时代,新常态继续升华,发扬光大。昔日,素称“洪水走廊”的峄城区古邵镇,而今变成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。在运河古渡开发红荷绿香白莲藕生产基地,成为华而实的生态观光游览休闲区。旧时,“地瓜干子当细粮,糠菜树皮填肚肠”的枣南人家,而今是“精米细面肉鱼蛋,一天两酒家常饭”。古邵镇借助四百年不断流的大运河黄金水道区位优势,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,现己发展成为枣庄市第一号粮仓。